Search

【風尚中國】科技融合夜展演沉浸式體驗歷史文化- 香港文匯報 - 香港文匯報

cezhentertainment.blogspot.com
■展覽通過現代光影科技手法打造出巴渝十二景的景致。■展覽通過現代光影科技手法打造出巴渝十二景的景致。

光影明暗中 移步換景時

近幾年來,沉浸式藝術的潮流在世界各地蔓延。這一新興的藝術形式,採用聲、光、電等元素製造出一個特定空間,使觀眾在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作品產生互動,繼而引發共鳴。2015年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展出大型互動裝置藝術作品《雨屋》,被視為中國內地沉浸式藝術的開端,掀起當代藝術的一陣熱潮。儘管大型裝置藝術並非人人欣賞,沉浸式體驗卻是觀眾都無法拒絕的超凡感官享受。因此,沉浸式理念也開始融入其他展演活動,以燈光、特效、實景等科技元素,引領觀眾深入歷史與文化之中,身臨其境,打造全新展演形式。 ■文: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圖:新華社、中新社

隨進入秋季,北半球白晝變短,夜幕降臨後,便是賞燈、觀演的好時節。加上現下「夜經濟」的盛行,不少文化活動也在晚間開展,以豐富民眾的夜生活。無論是劇院、博物館、旅遊地標還是風景區,任何一處都可以成為沉浸式體驗的場所。不同空間內,歷史故事的上演、傳統藝術的呈現將觀眾緊緊包圍,形成所未有的雙向互動,更加震撼人心。

光影科技加強互動 感應

重慶洪崖洞,是幾乎所有旅客造訪這個城市都會「打卡」的景點。近日在洪崖洞6樓藝術空間,新亮相了名為「夢遊巴渝十二景」的多媒體藝術裝置,運用現代光影科技手法,以四季時令節氣、地域古今演變為線索,重現巴渝十二景的優美景致。在名為「金碧流香」、「海棠煙雨」、「洪崖滴翠」等的十二個三維互動主題場景中,聲、光、電的極致運用讓一切歷史場景都變得可聽、可視、可感,在多重感官作用下,觀眾可以更好地體會巴渝十二景之經典美及山城景致的古今演變。

而近期在西安音樂廳首演的《皮影笑傳》,亦運用了相同的現代光影技術。該劇以傳統皮影戲為基礎,輔以真人脫口秀串場,故事選自經典皮影唱段《三打白骨精》、《賣貨郎》和《閻王樂》,雖然是三個耳熟能詳的經典文本,但因為加入了脫口秀的「穿針引線」,竟創造出不少新的「笑點」,也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的視線;而多了多媒體技術的加持,觀眾對於傳統皮影戲平面、單薄的認知也成功被顛覆,真切感受到新興科技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的巨大能量。

傳統皮影戲 VS 沉浸式皮影戲

‧傳統皮影戲用單塊幕布,一般為規則性狀;沉浸式皮影戲中用多塊,圖樣多變,調整擺放位置可製造立體環繞效果。

‧傳統皮影戲用皮影投影;沉浸式皮影戲以皮影配合多媒體投影,舞台效果更震撼。

‧傳統皮影戲由樂師配樂、配唱詞;沉浸式皮影戲跨界結合脫口秀,以幽默魅力吸引觀眾。

沉浸式到「行浸式」 深度體驗再進階

近日,以「巴文化」(指中國古代西南、中南地區文化)為背景的大型情景史詩劇《夢回巴國》亮相四川省宣漢縣巴山大峽谷景區。這一打破傳統、世界首創設計為270°的劇場,舞台可以實現升降、旋轉、開合、懸浮等功能,展現劇中天地倒轉、山河倒懸、烈火撲面、巨浪滔天等場景,同時,水簾、威亞等一系列舞台創意手段讓整個劇場空間感無限延伸,配合沉浸式音響布局,打破舞台的鏡像框架局限,為整體視聽效果增色。這種沉浸式的觀劇效果,為現場觀眾營造出前所未有的觀演體驗。

在沉浸式演出的基礎上,不少知名地標及大型旅遊風景區更開設了「行浸式」體驗路線。武漢市地標黃鶴樓近日開展「夜上黃鶴樓」行浸式光影演藝體驗,遊客和市民可以跟隨路線漫步園區內步道,觀賞古樓、欣賞演出、參與互動遊戲,穿行於一幅幅光影的歷史畫卷中,觀看黃鶴仙子歸去來兮的故事,品味黃鶴樓的「前世今生」。

當然,「行浸式」體驗不僅可以雙腿邁步的形式,還可以「隨波逐流」的形式。近日,在江南水鄉周莊古鎮,一場水鄉實景歌舞表演拉開帷幕。分為《憶夢》、《尋夢》、《圓夢》、《築夢》四個篇章的演出,以講述故事的方式上演,遊客帶入「花開同心夜周莊,兩岸同根共此時」的情境之中。之後,觀眾可以乘坐遊船觀賞以「花開並蒂,燈映兩岸」為主題的燈會,穿過拱橋之下,掠過曲折連廊,沿幽深水道,在槳聲燈影之中進行「行浸式」的遊覽,在飛簷翹角的剪影中接近這座古鎮原本的樣貌。

傳統劇場 VS 沉浸式劇場

‧傳統劇場為普通平台,沉浸式劇場可以自然環境為舞台背景,輔以各種多媒體裝置,使環境更具真實感。

‧傳統劇場觀眾通過視覺、聽覺感受;沉浸式劇場可以調動體感等其他感官體驗。

‧傳統劇場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界限分明;沉浸式劇場強調互動體驗,拉近演員和觀眾距離,使觀眾更為投入。

中國首創實景演出 如夢似真彷彿穿越

實景演出,是以自然山水等實體景觀為演出背景,展現當地歷史、文化、民俗的演出。在福建省武夷山景區,實景演出《印象大紅袍》自2010年正式公演開始,已在該風景區持續上演10年。這一演出經久不衰,深受遊客與觀眾的歡迎,至今上座率仍能高達100%,甚至在今年的中秋和國慶長假期間每晚加演至4場,魅力正是在於其浩大的實景「天然舞台」--夜色中的武夷山。

劇場的表演區域由環繞在觀眾席周圍的仿古民居表演區、高地表演區、沙洲地表演區和河道表演區等共同組成,因其設計借鑒了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建築元素,演出現場看起來就好像一個巨型茶館。觀眾席的視覺半徑,更是超過兩公里的範圍,四面舞台相連,綿延出萬米長卷的廣闊景象。置身其中,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王峰、玉女峰盡收眼底。

演出則是由知名導演張藝謀、王潮歌、樊越共同組成的「印象鐵三角」執導,旨在向世界展示武夷山的「山水茶」文化。《印象大紅袍》突出故事性和參與性,講述了茶史、大紅袍的歷史及製茶工藝,更以現代視角講述了大王和玉女的愛情故事。演出進行期間,還會有身民俗服飾的女孩,遞上一杯大紅袍,令觀眾一品芳茗。

實景演出 意義何在?

實景演出是首創於中國的獨特文化模式,是中國旅遊業向人文旅遊、文化旅遊轉型下的特色文化創意產物。福建武夷山儘管為國內熱門景區,卻很多年未能打破傳統「山水風光遊」的單一旅遊模式,而且大部分的遊覽活動都限於白天,「夜生活」可謂一片空白。而《印象大紅袍》演出的成功,深挖當地文化透過演出進行淋漓盡致的呈現,成功將當地的旅遊業與文化產業結合,不僅發展出優質、有特色的文化深度遊,還填補了當地「夜經濟」的空白。

實景演出對於當地旅遊產業發展影響深遠,憑藉演出形成的文化IP影響力和吸引力,一場演出甚至可以成為地域名片,代言其所在地。豐富「夜生活」的實景演出,亦可以促進遊客消費,甚至拉動餐飲、住宿等相關行業的發展。目前,不少地區都持續湧動實景演出的熱潮,且有不少優質節目頻繁輸出海外,在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甚至歐洲開演。

讀文匯報PDF版面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October 12, 2020 at 01:02AM
https://ift.tt/3iQYA7x

【風尚中國】科技融合夜展演沉浸式體驗歷史文化- 香港文匯報 - 香港文匯報

https://ift.tt/3fGVH89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【風尚中國】科技融合夜展演沉浸式體驗歷史文化- 香港文匯報 - 香港文匯報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