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受害者文化使人人皆是受害者 - 工商時報

cezhentertainment.blogspot.com

在過去,如果遇到了暴力犯罪,別人會認為你是被害者;但現在,當房市崩盤時,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。

流社會學家表示,愈來愈多人因為受到一點點傷害,就說自己是受害者且不斷抱怨,這就是「受害者文化」儼然成形的證明。現代社會的受害者還不僅僅是抱怨,更要求其他人停止任何冒犯他們的舉動。

舉例來說,星巴克在二○一五年聖誕節期間推出的紅杯子,引發了一場爭議。星巴克當時推出了純紅色的紙杯,跟以往的冬季主題杯截然不同,此舉引起消費者的憤怒。沒來由地,有人認為星巴克是在「向聖誕節宣戰」。不滿的消費者開始在社群媒體上表示,星巴克「把基督精神抽離聖誕節」的決策,嚴重冒犯了他們。但奇怪的是,過去的節日紙杯也曾出現過只有雪花和狗狗滑雪橇的圖案,同樣跟基督教節慶沒有任何關係。

這些忿忿不平的消費者沒有拒買星巴克,反而只打算公開表達他們的怒氣。諷刺的點在於,這些消費者很樂意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,但他們的目的是阻止一間私人企業透過自家產品來表達自我。

現在的新聞報導中,很多人都聲稱自己是受害者,但我們必須想清楚,我們究竟是在幫助活在社會邊緣的人,還是在鼓勵受害者文化。《比較社會學》期刊(Comparative Sociology)刊登過一篇名為〈微冒犯與道德文化〉(Microaggression and Moral Cultures)的文章,概略說明了受害者心態的轉變。

那篇文章的作者是社會學家布萊德利.坎貝爾(Bradley Campbell)和傑森.曼寧(Jason Manning),他們說明了文化是如何決定何謂回應冒犯的適當方式。在蠻荒西部或現代黑幫等重視榮譽的文化中,受到冒犯時通常是以肢體威脅來回應。而在尊嚴至上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中,多數人面對輕微冒犯的方式較低調;輕微冒犯可能會使受到冒犯的人決定斷絕關係,情節重大的話則可能會報警,交由主管機關裁判。

然而,在今日的文化中,人們卻是選擇向毫無關係的第三方抱怨雞毛蒜皮的唐突舉動。他們大肆宣傳自己受到的壓迫,每次被開罪時都要求別人伸出援手,還會聲稱這些微不足道的冒犯舉動其實是更嚴重的文化問題,以求獲得更多支持。

這類人士常透過社群媒體來說服大眾他們是受害者,像「他們歧視我們」這類訊息,可能就是為了讓別人和他們站在同一陣線。雖然成群結夥可以是解決問題或對抗不公的好方法,但也可能演變成暴民心態。

里茲大學(University of Leeds)的一項研究證明了群眾有多麼容易被少數人的意見影響。在該研究的系列實驗中,研究團隊要求受試者隨機在大廳中走動,並暗中告訴其中幾位受試者要走的方向。受試者彼此間不可以交談,且必須保持一定距離。在所有實驗中,知道方向的受試者皆成功讓其他人跟隨他們。也就是說,百分之五知道方向的受試者能夠影響整個群體的移動方向,其餘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卻渾然不覺自己受到影響。

在旁人都試圖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受害者的狀況下,想養育心智堅強的子女,教他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別具挑戰。孩子遇到課業落後、爭取不到工作、教練不給上場等逆境,不代表他們一定是受害者,但如果他們有受害者心態,就會將批評和失敗視為他人意圖妨礙自己成功的證據。

受害者心態會遺傳

在成長過程中認定自己是受害者的父母,通常也會養育出有受害者心態的子女。雖然他們從未直接說「受害者」這個字眼,但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是:「你不會成功,別白費力氣了。」有這種心態的父母,常常將孩子視為自己是受害者的鐵證。他們會說「他這麼調皮就是為了處罰我」,或是「我的孩子生來就是要折磨我的,跟世上其他人一樣」。這種思考模式和對孩子的解讀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,更慘的是,還會使孩子註定走向失敗。

心態正確的父母不會有意養出有受害者心態的孩子,卻常常在無意中教育孩子「其他人會阻礙你的發展」,或「你對生命中的不幸之事束手無策」。有時候,這些不自覺流露出的行為,會讓孩子相信自己無能為力。

以下列舉幾個你可能在無意間灌輸孩子受害者心態的情況:

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受害者的樣子。

父母在遇到挫折時說出「為什麼我老是遇到這種事」等話語,等於在告訴別人你是無助的受害者。失敗主義者的態度是會傳染的,你的孩子也漸漸會相信自己無法掌控命運。

覺得孩子很可憐。

父母有時會因為孩子的殘疾或不幸遭遇,默默地覺得孩子很可憐。但就算沒有直接說出口,可憐他就是在告訴孩子他是受害者。

低估孩子的能力。

不論孩子是有生理殘疾或認知受損,或是你對孩子的能力沒有信心,如果你只看見孩子辦不到的事,忽略了他們能力所及的事,就容易養成受害者心態。

看到孩子苦苦掙扎時無法靜觀其變。

當孩子因為自己辦不到的事而倍感受挫時,父母很難不出手干涉。但在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施以援手,會讓他們以為自己必須仰賴別人。

(本文摘自艾美・莫林著《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:掌握13不原則,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》,大塊文化提供)

(本文摘自艾美・莫林著《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:掌握13不原則,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》,大塊文化提供)


延伸閱讀

別懷疑!這張信用卡回饋金最高

「如何變得比爸媽更有錢?」從小就該知道的金錢觀

那個曾經眼裡有光 心中有火的自己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September 06, 2020 at 07:30AM
https://ift.tt/332Ua7G

受害者文化使人人皆是受害者 - 工商時報

https://ift.tt/3fGVH89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受害者文化使人人皆是受害者 - 工商時報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