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文化名家談大運河:是地標也是民族精神的向度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cezhentertainment.blogspot.com

原標題:文化名家談大運河:是地標也是民族精神的向度

  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(冉文娟 王逸飛 張煜歡)蜿蜒3200公里、流淌2500多年,千年大運河貫穿古今,將歷史風雲、現代繁華盡收眉梢眼底。當「功能運河」逐漸褪色,「文化運河」如何更加閃耀?

  9月23日,中國大運河北端的北京通州迎來了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。開幕式上,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、副館長單威,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、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,浙江省作家協會原主席、著名作家麥家三位文化名家精彩對話,暢談大運河文化之韻,亦為大運河保護、傳承、利用建言。

  「大運河在我心目中是神聖的存在,它是祖先創造的奇迹,也是我們要世代傳承的瑰寶。」單威用四個「奇迹」來描述心中的大運河。

  「首先它是工程的奇迹,大運河曾多次設計多次改建,最後付諸使用,至今仍在運行。它也是管理的奇迹,上千公里的河流至今仍在國民經濟建設發揮重要作用,管理難度可想而知。它還是文化的奇迹,大運河孕育了我們世世代代歡樂、痛苦、和平的生活。它更是一個國家治理的奇迹,能夠調動社會力量進行重大工程建設便是一個體現。」單威說。

  在麥家看來,不論空間、時間,不論生活在中國何處,許多人都受到了大運河精神的浸潤。他將長城與大運河互比:「長城是一個人造的天塹,大運河則是把整個中國『摺疊』起來,讓人們通過運河變成使者、互相溝通。」

  他認為,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至今還為世人享用,其不僅是一條河,甚至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密碼。「大運河就像長江、黃河、泰山一樣,既是地標,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向度。」

  千百年來,源遠流長的文脈隨著大運河一同流淌。「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,從傳統而來,向著未來而去。」李敬澤說,大運河不只是物質的,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條長河。運河沿岸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,運河文明也孕育了無數偉大的作家、詩人,對中國的文學創作和藝術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。

  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和運河有關。李敬澤以《紅樓夢》「林黛玉拋父進京都」舉例,林黛玉即是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進京。而明代文學家張岱也在文集中記載,自己曾沿運河赴山東兗州遊歷。

  「我也有個小小的夢想,希望有朝一日坐著船從杭州一直到通州,沿著林黛玉、張岱走過的路走一圈。」李敬澤認為,大運河把中國南北的生活經濟文化聯通,深刻影響了南北文化,也鍛造了南北方不同的品格。

  大運河「活」在當下,流向未來,人與河的故事仍在繼續。對談中,三位文化名家以文化視角為大運河保護、傳承支招,分享心得講好大運河文化故事。

  單威說,中國國家博物館將以己之力促進大運河文化傳播。他介紹,國家博物館正籌備舉辦運河文化展,將以更多的展示形式、技術手段來講好運河故事,挖掘、展示好數千年來的精神標識,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。

  李敬澤認為,我們僅僅把運河沿岸的好東西、古老的東西展示出來還遠遠不夠,最重要的是要讓大運河真正成為承載民族文化創造力的一條河。「我相信在新時代,運河沿岸將產生更多偉大的作家、詩人。」

  「長城和大運河都有悠久的歷史,都蘊藏著奇迹。但長城的知名度在國際上或遠大於大運河,這與多年來人們對長城的宣傳及其本身的觀賞性有關。」麥家表示,下一步大運河應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,增加觀賞性,讓大運河進一步「活起來」。

  談及該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,麥家稱,藝術家應為大運河傾注更多情感,走到運河邊創作一批和大運河有關的故事和作品。「這將是我們民族的故事,希望不僅我們在看,全世界的人也都來看。」(完)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September 24, 2020 at 07:01AM
https://ift.tt/3iZ440Q

文化名家談大運河:是地標也是民族精神的向度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https://ift.tt/3fGVH89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文化名家談大運河:是地標也是民族精神的向度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